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便民服務 > 觀光旅遊人文專區 > 人文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新社白魚回娘家

白魚
白魚

台中市政府水利局推動「新社區大南里番社嶺橋上游護岸整治工程」,並委託清華大學在工程前移置圈養食水嵙溪保育類「台灣白魚」。經過調查,護岸工程完工後白魚復育良好,期間歷經豪雨颱風也未再淹水,讓生態保育與防汛減災獲得兼顧。

新社食水嵙溪番社嶺橋到內觀中心前由於通洪斷面不足,導致水患損壞堤岸,急需修復。水利局104年8月針對白魚橋至番社嶺約93公尺的橋河段,投入850萬元進行整治工程。

由於治理河段為二級保育類動物「台灣白魚(學名:臺灣副細鯽)」主要棲地,施工前特別委託白冷圳水流域發展協會及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團隊,將白魚移置圈養照顧,工程並結合生態保育,設置魚穴、丁埧及石滬等,提供魚蝦等棲息躲避的空間,減少天然災害的危害。

經歷兩年來的調查,溪中的台灣白魚不僅繁衍,整個水域生態環境也維持良好,兼顧生態保育及防洪減災。 

水利局表示,工程於105年9月完工後,市府重新將台灣白魚放流原棲地,為追蹤放流後數量,持續委託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曾晴賢辦理台灣白魚及其他原生魚種數量監測。經106年全年按月調查,食水嵙溪的丁壩及石滬工法建置後已形成水草密集的緩流區,提供魚群生物充足食物及躲藏空間,水生昆蟲、原生魚類均生存良好,並已恢復過去的多樣生態。

另外,除原先放流的台灣白魚,也發現台灣石賓、馬口鱲、台灣鬚鱲、鯽魚及泥鰍等多達16種魚類物種及部份蝦蟹類,也曾紀錄到體長較小的台灣白魚幼魚,顯示棲地已逐漸恢復並具有可繁衍復育的條件。

水利局表示,食水嵙溪整治不僅重視白魚復育,也兼顧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及生態環境保護,取得雙贏。後續將持續監測白魚及其他原生物種的數量,以工程對生態作為的實際成效,做為後續類似案例的重要參考。

台灣白魚中文學名為「臺灣副細鯽」,又稱「肉魚」、「軟骨溪哥」,是全球僅分布在臺灣的特有種純淡水魚類,成魚體長約10公分,棲地範圍主要在新社區食水嵙溪及南投埔里,比國寶魚櫻花鉤吻鮭1917年早發現約10年,目前全世界估計不超過2000尾,目前數量比國寶魚櫻花鉤吻鮭還少,相當珍貴。(台中市政府水利局提供)

 

相關連結(或延伸閱讀)

  • 市府分類: 文化藝術
  • 最後異動日期: 2019-05-03
  • 發布日期: 2019-03-12
  • 發布單位: 臺中市新社區公所‧人文課
  • 點閱次數: 2376